新闻动态 NEWS
你的位置:mile体育app > 新闻动态 > 1951年,女儿党员预备期满,支部征求刘少奇的意见,他说了4个字_刘允斌_玛拉_苏联
1951年,女儿党员预备期满,支部征求刘少奇的意见,他说了4个字_刘允斌_玛拉_苏联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2:11    点击次数:127

好的,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每段原意不变,同时增加一些细节和描写,让内容更丰富。

---

刘少奇一生共养育了九个子女。其中,何宝珍为他生下了三位子女,分别是长子刘允斌、长女刘爱琴以及次子刘允若;王前育有一男一女,即次女刘涛和三子刘允真;王光美则生育了四位子女,分别是三女刘平平、四子刘源、四女刘亭亭和五女刘潇潇。尽管身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,刘少奇工作日理万机,但他依然高度重视对子女的教育,严格要求他们,使得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,成材立业。

今天我们将细细讲述刘少奇与几位子女之间的点滴故事,感受这位伟人严父背后的家风家教。

展开剩余88%

刘允斌是刘少奇和何宝珍的长子,出生于1924年,地点是江西省萍乡市安源煤矿。由于父母俩当时忙于革命事业,带他十分不便,刘少奇曾打算将他送给一名矿工收养。幸运的是,刘允斌的六伯刘云庭恰好来到安源,他认为孩子是家族的血脉,坚决说服刘少奇将他带回宁乡老家抚养。

当时刘云庭家境并不富裕,因此刘允斌5岁那年便开始独自放牛,手持牛鞭,背着箩筐,带着镰刀上山放牧。7、8岁时,他还要帮助家人背犁下地耕种,时常因为不小心而被荆棘划破手脚。正是这些艰苦的生活磨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,从未听他抱怨过累或苦。

1938年7月,刘少奇终于把14岁的刘允斌接到了延安。见到儿子已长大成人,刘少奇内心无比欣慰。然而刘允斌因生长环境的关系略显害羞,张口却叫不出“爸爸”,这让刘少奇感动得鼻子一酸,一把将他紧紧抱住,终于听到了儿子那声稚嫩的“爸爸”。

1939年秋,党中央决定选送一批革命者的子弟赴苏联留学,刘允斌名列其中。同年11月,他抵达莫斯科近郊的莫尼诺,开始了新的求学生涯。1945年,他以优异成绩考入莫斯科钢铁学院,并于当年光荣加入了苏联共产党,展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和政治觉悟。

1949年8月29日凌晨4时,苏联成功引爆了代号为“铁克瓦”的第一颗原子弹。敏感于国际局势的刘允斌立刻意识到,原子弹的问世不仅标志着人类进入新的核武器时代,也为世界和平带来新的保障,随着苏联核武力的提升,美国对苏的强硬政策明显趋缓,这令他感慨良多。

当时莫斯科大学新设原子能专业,因涉及国家机密,苏联政府禁止外国学生报名。为此,刘允斌毅然决定放弃已学的专业,转而报考与核能相关的化学系核放射化学方向,虽然这意味着要从零开始,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一条路。

转专业后,刘允斌全身心投入学习,压力过大导致健康亮起红灯,不得不大病一场。刘少奇得知后,专门写信提醒他:“一个人失去健康,就等于失去了一切。务必调整学习节奏,保护身体。”

听从父亲教诲,刘允斌调整学习方法,保持刻苦但不过度劳累,甚至坚持每日跑步锻炼,逐步恢复健康。

此时,刘允斌在学校里邂逅了爱情。化学系的玛拉,一位全苏科学院通讯院士的女儿,热情开朗,学习出色。两人很快坠入爱河。然而刘允斌清楚,自己将来肯定要回国,担忧玛拉是否愿意远赴中国生活,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是否会影响两人生活。

1950年暑假,刘允斌特地带玛拉回国,带她感受祖国的风土人情。刘少奇和王光美见到他们,满心喜悦,特意设宴欢迎。席间,刘少奇叮嘱儿子:“玛拉刚来中国,肯定会有不适应,你要多方面帮助她,耐心引导。”

刘允斌带玛拉游览北京名胜,但玛拉仍觉得中苏两地文化差异巨大。中国没有莫斯科大剧院,也看不到芭蕾舞,加上语言障碍,玛拉只能依赖刘允斌翻译才能交流。两人的感情面临重重考验。

1952年,刘允斌以优异成绩从莫斯科大学化学系毕业,随即攻读研究生学位。不久,两人结婚,育有一男一女,分别取名索尼娅和阿廖沙。1955年,刘允斌顺利取得副博士学位。

毕业后,他进入莫斯科化学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,玛拉则担任莫斯科大学教研室主任,夫妻二人生活富足。

1957年,刘允斌收到父亲来信,信中写道:“祖国和人民在等待你回归。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时,我相信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国家利益。”

尽管玛拉极力挽留,刘允斌仍于1957年10月毅然回国,玛拉与孩子留在苏联。刘少奇体谅儿子感情,安慰他说:“不要灰心,努力争取玛拉来中国,爸爸会帮忙的。”

随着中苏关系恶化,刘允斌与玛拉联系越来越困难,最终不得不办理离婚手续。

1960年,刘少奇带领党政代表团赴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3周年庆典,期间专程看望了玛拉一家。尽管她已成前儿媳,刘少奇依然将其视如己出,并告诉她:“生活有难处,可向中国驻苏使馆求助。”

这次探访中,年仅5岁的阿廖沙首次见到了爷爷刘少奇,得到了亲吻和赠送的玩具糖果,成为他记忆中难忘的时刻。

回国后,刘允斌被分配至中国原子能研究院401所,后来调往包头西部202厂。1964年4月,在他的主持下,包头核燃料元件厂成功研制出904型核燃料元件。半年后的10月16日,我国首颗原子弹在此成功爆炸,标志着国家核武事业迈出重要步伐。

---

1927年,刘爱琴出生于湖北汉口。她刚降生时,大革命失败,国民党发动白色恐怖。何宝珍为了保护女儿,只得将她寄养在汉口一户同情革命的工人家中,自己则奔赴上海从事地下工作。1933年3月,何宝珍被捕,1934年秋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。

直到1938年春,周恩来在武汉找到历经苦难的刘爱琴,并送她到延安。

1939年冬,组织安排刘爱琴与刘允斌一道送往苏联国际儿童院,接受文化教育,为新中国建设做准备。不久,苏联卫国战争爆发,孩子们被迫参与后方生产,刘爱琴被安排制作军衣和帐篷等军需物资。

习惯了艰苦生活的刘爱琴迅速适应,她与理想相同的战友们并肩作战,表现突出,成功加入共青团。

战争结束后,她考入莫斯科技术专科学校。1949年7月,刘少奇率团秘密访问苏联,得知消息后,刘允斌与刘爱琴赶赴驻地探望父亲。

刘少奇见子女久别重逢,细心询问学习生活。得知刘爱琴计划读大学本科,劝她:“国内即将办大学,还是回去上学吧。你小小年纪离开祖国,回去能更多了解国情,有利于将来发展。”

经过深思,刘爱琴接受建议,随父亲回国。

回国后,她

发布于:天津市